北京皮肤科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2.html

///

SPOT03

///

城市建设者

从0到1的地理历史视角

站在今天的上海之巅的高空看上海,就有一种上帝视角。这既包括了城市建设者角度,甚至也是历史角度的。核心就是地理属性决定了发展道路。而地理的关键就是贸易通道,上海的通衢便是河流与河道,以及沿河慢慢的辐射、修路、居住和工作带来的扩散。一切文化都是地缘的

小时候理解上海,无外乎就是自己所经历的小破事、所看到的几个小街区。直到我高空中再看,又有了新的角度,上海的面貌才豁然开朗。你开始能用地理、贸易、物流交通的角度,再看历史书里的那些故事叙述,再看曾经熟悉的地名,以及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看自己城市的如何在一个小小的县城上,经过河道与人力的链接,像一个泡泡,不断融合其他小泡泡,并起一个特大型城市。

年代的外滩

曾经苏州河边的船上人家和邮政大厦后的平房

年代的新亚饭店和四川北路

上海曾经首富沙逊建造的河滨大楼,

年代远东第一公寓大楼

犹太难民落脚点和解放上海的最后几个堡垒

年代先施百货

年代的南京路上的大新百货,后为第一百货

举个简单的例子:交通。本来我对上海的距离,两个地方的远近,多半是用公交车的路线去计量的。后来上海因为地铁,一下子大了起来,但很长时间也就是以1号线2号线3号线为准的。后来上海18条地铁线开通,对地名和距离的感受立即就变了。这就像中国城市之间的距离,本来是用铁路网来算的,没有高铁布局前的铁路网,大家对城市的距离可能都是曲线距离。

远处杨浦,更远处吴淞口,

直线测算的话,很多概念上很远的地方都不远

远望的南浦,卢浦,徐浦,闵普,奉浦都不远了

看着河流蜿蜒,地名和历史都只是一个人类想象中的文化符号

站在巅峰上看,这一下子都变成了直线距离。原来,以前远的,原来竟如此之近,那些距离只是被“路”所阻挡,所限制。以前从南市区到杨浦大桥,要很远,现在很近,也发生了巨变。这就得想象如果你是城市规划者,为什么这么布局了。

上海开埠的选址在外滩,英国人一直很会选港口口岸。

东方明珠正对的是苏州河,左岸黄浦前租界,右岸虹口

外滩源的三岔口,看得见外白渡桥,乍浦路桥,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半岛酒店

外滩源是长江、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的三江汇集之地,一面是长江入海口,可以将国际物资,通往中国内陆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川各省。

黄浦江与长江交汇的吴淞口,与大洋相连

另两条江,即黄浦江和吴淞江(苏州河),沿路能沟通着中国最富有的江南鱼米/棉纺水乡,去往太湖、淀山湖、阳澄湖、独墅湖、青浦、太仓、苏州等深处的密集水道,向外运输出来,改内陆漕运为廉价海运。

当年的黄浦江上外滩运送货物

年代苏州河和外滩交接的乍浦路桥,贸易通道带来金融

当年的苏州河边邮政大厦边运送货物

于是,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自然就沿岸繁盛起来了。早年两岸肯定不是什么跑步道或景观道,而是运货进来的码头。杨浦是进港沿岸,当时就成了货物码头,而上下货之地建立棉纺工厂,则能缩短物流,尽快将工业原料生产或成品分发。杨浦就成了工厂码头聚集之地

黄浦江上有机械大轮船和乌篷帆船

岸边曾都是码头的起重设备,而非如今的亲水平台

附近就直接是各种棉纺厂、发电厂和工厂

苏州河岸的则是很多营建厂和黄酒码头。上海的路不像北京那么笔直,因为这里都是水道水网,要么填河修路,要么沿河修路,所以弯弯绕绕。

小时候河边有很多船家上岸用的楼梯,现在只剩下遗迹

开埠前后,清朝继承明朝的漕运系统,已经混乱不堪,后来上海发展起来后,经历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后,坚决学习西方轮船技术,走了廉价高效的海运(但也失去了安全性和掌控力),那内河长江上本来大量的漕工们自然就失业了。这里便以平日跑江南到内陆的安徽安庆的失业漕工比较多。自然他们就来到了新的Hub——上海。有一种说法就是青帮就是船工帮派,青就源于安庆的“庆”字。

上海的开始代替了清朝唯一的海关关口——广州十三行。而另一个以前往东亚跑三角贸易的港口——宁波。很多以贸易为生的地区的人,就转而来更繁盛的上海港了。我印象里,我那片里弄住的上海人中,就只分为两大块——祖籍宁波和祖籍广东。当然,后期上海繁盛和战乱原因,过来的人也很多。但总体而言,宁波人多有金融家,广东人则多为百货商。

你不得不想,当年上海被誉为最安全的城市,可是百年前,青帮洪帮林立、流民众多,有很多人做码头漕运的人,聚集在贫民窟,有时我觉得上海如果一直那么发展下去,就像是我见过的很多大城市,比如墨西哥城,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印尼雅加达,菲律宾马尼拉、巴西里约、以及60-70年代纽约曼哈顿与布朗克斯区的那种极端贫富悬殊,富人区之外就是贫民区,治安混乱。确实上海早期是这样的一面是帮派势力林立,资本家大亨林立。所以还是挺感谢我们的国家,没有把这样一个大都会,变成那种“哥谭城市”。

河道两岸环境绝非滨水美景

环境恶劣,治安也不好

就像印度火车道旁边的贫民窟一样

几年前,我在看越南胡志明市当时最高的Bitexco看第二郡,很多人总会联想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浦东。

几年前的胡志明市第二郡,弯角容易让人想到浦东大开发

这里打出的口号都是小浦东

百年前的西贡

西贡河和湄南河也是类似于黄浦江和长江

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到西贡,就像年代,外国商人看上海的感觉。但我还是浅薄了,外商看上海的事情,早在多年前就有。两座城市在年前起,就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东亚民族被殖民文化后,从生活习俗、饮食、建筑风格都有变化。以及他们后来的发展道路都有相似性。

作为写过《海外征程》的人,我其实特别会想去找一个人跑到异域去闯荡的故事。年前后的哥伦布和麦哲伦,年前后的西贡和上海都有这样的背景。

因此,有一阵子我特别想写关于上海开埠到成为冒险家乐园时代的小说。虽然我成长于上海,但根本没有这种记忆(我祖父辈与曾祖辈才有)。我很长时间对上海的认知无非就是家附近的几条弄堂,附近踢球的花园,苏州河,学校,以及几个街道中的核心商业区。那是自行车所能达到的范围。其他诸如宝山大场、奉贤海湾、南汇航头、浦东三林、青浦赵巷、那都像是一个长辈们口中的传说,我如井底之蛙,毫无全局感。

我记得有本书(《零年:》)里写过一句话,大意是:“当你长到了你年幼时开始记得父辈或祖父辈同期的年龄时,你就会愈发好奇他们在那个时代的选择,是做什么?怎么做?如何面对?这时,他们的形象才真正开始立体,理解他们的苦难与幸福,你才能读懂父辈和他们那代人。而我们生活年代的世界,则是父辈和祖父辈所孕育的产物,虽然这个世界已经灰飞烟灭,或正在高速解体,分崩离析。如果不搞清楚的话,我们就无法读懂当下的时代,想探寻自我,就得理解上辈人的经历。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过去的影响中”

随着我的成长,我逐步感受到从上海开埠起的故事,其中有能在中国成名发达的外国人,如史带(AIG集团)、亨利·鲁斯(时代周刊)、林乐知(传教士和教育家)、雷文(金融房产)、邬达克(建筑师)和世界文化名人的掘金故事,也理解周围各种势力和买办,理解上海的建筑。更理解像我曾祖和祖父辈起的那些人,作为一个是普通百姓的,作为异乡人来到上海生存繁衍扎根的故事。

虽然历史是无法恢复现场的。我们只是在想,我们如果是年前一个平凡的主人公,那个时候我会怎么样做?有朝一日写一个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xigechenga.com/mxgcgl/10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