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篇

西班牙征服特诺奇提特兰城(Tenochtitlan)后的50年内,缺少来自欧洲的医生,ticitl(纳瓦特语,“医生”之意)是新西班牙土地上的医疗主力。阿兹特克人在西班牙人征服者到来之前早已拥有自己成体系的医学观念,但在欧洲人眼里,由于“希波克拉底—盖仑”学说盛行,印第安人医师对西班牙人来说最多也就是些江湖郎中。菲利佩二世在16世纪下半叶,派遣御医弗朗西斯科·埃尔南德斯(FranciscoHernández)前往新大陆了解当地的医疗资源,他的评价是,“印第安医生不谙医术,可谓无知”。

异于我们思维模式的世界观便是错误和落后的吗?

欧洲人给美洲大陆居民曾带去不少疾病,礼尚往来,美洲也给欧洲送去了sífilis(梅毒),这就是接触与交换。最初欧洲治疗梅毒的方法以水银疗法为主,但也是治标不治本,有时医好了病却治死了人。于是,旧大陆人把目光转向新大陆,寻求“印第安郎中”的药方。

阿兹特克人对梅毒早有认识,不过不叫“梅毒”,而是nanahuatl(纳瓦特语:“脓疮”之意)。墨西哥“第五个太阳”的诞生神话中,化身为太阳原来满身是脓疮的神祇Nanahuatzin,从这个神的名字可以看出也是源自nanahuatl。可见阿兹特克人对梅毒的认识绝不是“花柳病”。

对于治疗梅毒,阿兹特克人有成功的验方:取菝葜(zarzaparrilla)根煮水,热汤服下后,进高温蒸汽房(temazcal)反复发汗。多数患者确可痊愈。西班牙人发现这一疗法之后,有记录表明,仅在年,从中美洲和墨西哥运往西班牙塞维利亚的菝葜根就有千克。

这一治疗方式的科学解释直到20世纪才发现,梅毒螺旋体被证实不耐高温,超过40℃的环境中短时间内即可被灭活。而菝葜根经现代医学发现,含有多种甾体皂苷,在人体内具有抗菌、抗癌、解热等功效。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中国传统医学和阿兹特克医学的不谋而合之处。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菝,亦曰金刚根,楚人谓之铁菱角。甘、酸,平、温,无毒。主治腰背寒痛、风痹,益血气。治时疾瘟瘴。”同时也提到,“萆、菝、土茯苓三物,形虽不同,而主治之功不相远,岂一类数种乎?”也就是说,菝葜、萆薢和土茯苓三种药具同种或类似的治疗效果,都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中医治疗杨梅疮的多种方子中,土茯苓作为渗湿的药必不可少,而菝葜和土茯苓在植物学上同科同属,所以从现代的角度看,可能菝葜属的植物都具有类似功效。墨西哥菝葜Smilaxregelii与中国药方中的菝葜Smilaxchina,也是同科同属,同时都用于治疗毒疮、脓疮,也算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巧合了。

图片源自网络

参考文献

高学敏,钟赣生主编,《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四川大学出版社,

澎湃新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xigechenga.com/mxgcgl/4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