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玉年的神逻辑与阴谋论
说一段甲午战争后的故事。 对清廷来说,甲午战争是一次巨大的震荡,足以与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城相提并论。如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A.Gerard)所言:甲午战前的中国,只剩下“为数众多的人口和辽阔的疆土”,却一直在用“并不存在的强大”自欺欺人,坚信自己“仍是中心帝国,是世界的中心”,是甲午战争用了“仅仅几个月的功夫”,将其从傲慢的梦中惊醒。[1] 惊醒之后,便是反思。年3月7日,恭亲王奕?率军机处公奏,希望朝廷将“商让土地之权”赋予负责对日和谈的李鸿章,内中提到: “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2]陈旭麓说,奕?口中的这个“化”字,涵义与“彻底”相近[3]。奏折的意思是:自年启动的晚清自强改革,在向欧美强国学习这件事情上,做得相当不够。 次日,为接受奉旨议和的全权敕书,李鸿章单独觐见了光绪皇帝。觐见中,李向光绪皇帝转述了美国驻华大使给中国的建议——“修铁路开矿经营企业办银行”,请求皇帝下定决心加大改革步伐。光绪认同李鸿章的这些意见,对他说: “负国之罪,在不自强。”[4]这番对话,意味着君臣二人达成共识,否定了(至少是部分否定)自年以来的洋务自强改革。 《马关条约》互换生效后的第三天,年5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亲笔朱谕,向群臣解释朝廷为何选择议和。共计提到四项原因: (1)陆战海战全部溃败;(2)东北与京师同遭威胁;(3)“慈闱颐养”不可受惊;(4)海啸成灾,天意示警。三、四两项是体面话,一、二两项是主要原因。光绪说,自己在做割地赔款议和的决定时,一度“宵旰彷徨,临朝痛哭”,他希望众人痛定思痛,君臣一心,专注于改革练兵与筹饷两件大事,“勿存懈志,勿骛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5],以求真正实现自强。 这道朱谕的阅读者,限定为京官中的大学士、六部九卿和翰詹科道,且“不得抄录携出”[6]。但谕旨的内容,很快就在京城里传开了。随后便是官员士子群起上奏言事,对此前三十余年的洋务自强改革进行反思,对之后的改革将往何处去提出建议。文廷式目睹了此番上书盛况。他感慨说,《马关条约》刚签完,便“举国争言洋务,……中国人心,至是纷纷欲旧邦新命矣。”[7] 在这种举国皆谈改革的氛围下,年7月19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改革谕旨。 皇帝说,“当此创巨痛深之日,正我君臣卧薪尝胆之时”,正需要各省将军督抚悉心筹划推进改革。皇帝从诸多谈改革的奏折中选出九件,下发给各省参考。限各省将军督抚接到谕旨后,在一个月之内就改革办法做出回复,不可“畏难苟安,空言塞责”[8]。 这九件奏折当中,光绪最欣赏的,是胡燏棻的《因时变法力图自强条陈善后事宜折》[9]。(所以军机处《随手档》将这批奏折统称为“胡燏棻等条陈折片九件”[10],翁同龢日记中也有与光绪在书房“看胡燏棻条陈”[11]的记载。) 胡燏棻是安徽人,甲午年在天津办理东征粮台,对洋务有些了解。胡的奏折能得到光绪的青睐,在于他抓住了光绪此时最焦虑的两个问题——筹饷与练兵;并就此给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解决方案——筹饷需要朝廷改走工商立国之路;练兵需要朝廷广设学堂教授实用知识,抛弃传统的八股试贴诗赋经义等无用之学。具体措施包括: (1)大力修筑铁路;(2)改革币制创设中央银行;(3)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4)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采矿领域;(5)裁汰无用的漕运机构;(6)全面裁减无用的绿营;(7)创办邮政废除驿递;(8)改革军制创办新式陆军;(9)仿效西洋重整海军;(10)广设学堂抛弃八股力行西法。[12]这十条主张,有些属于技术引入(修筑铁路、改行邮政),有些属于器械引入(重整海军须全面购入西方军舰),有的属于经济体制转型(工商立国支持民营企业、建立中央银行发行统一货币),有的属于教育体制改革(弃八股改授现代学科)。唯一缺席了政治制度方面的主张。这或许是胡燏棻见不及此,也可能是刻意避而不谈[13]。毕竟,这十项改革建议全部是在呼吁朝廷向洋人学习,已经冒了极大的压力与风险。胡燏棻在奏折里说得明白: “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立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14]胡燏棻的这句“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与奕?的反思“全由不西化之故”,可谓殊途同归。 这种见解,也得到了光绪皇帝的共鸣——年百日维新启动前夕,光绪命翁同龢起草《明定国是诏》,即要求翁在诏书中“明白宣示”自今以后“宜专讲西学”[15]。皇帝的这一指示,与翁同龢“西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尤不可忘”的思想发生了激烈冲突,最终导致了两个结果:(1)翁同龢擅自按自己的意见拟定了《明定国是诏》,仍坚持“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2)光绪盛怒之下将翁同龢逐出了朝堂。[16] 与光绪的“宜专讲西学”在年遭到帝师翁同龢的阻击相似,胡燏棻的“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在年也遭遇到了地方督抚将军们的严厉批判。 试举两例。 第一例是山东巡抚李秉衡。他对废除八股改授现代学科极为抵制。他在回奏中说,朝廷已设立了同文馆,也设立了武备学堂,“行军制器参用西法未为不可”,这就够了。至于科举之道,那是万万不能改的,胡燏棻所谓的“立国之道舍仿行西法更无富强之术等语”,实可谓离经叛道: “若如胡燏棻之言,势将驱天下之才力聪明,并心一志以专攻泰西之书而加诸圣经贤传之上,即令富强埒于泰西,而人心之陷溺已不可救。臣恐天下之患不在夷狄而在奸民,不在贫弱而在乱臣贼子,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17]富强对应国家,人心对应清廷。李秉衡的这番论调,与翁同龢的“西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尤不可忘”,可谓完全一致。 尤为使人叹服的是,甲午年,李秉衡在山东被日军打得满地找牙。到了战后,这位“逻辑鬼才”却将甲午年的惨败,硬拗成了反对改革、反对“崇效西法”的重要依据: “近年诸臣中熟悉洋务者莫如大学士李鸿章。李鸿章之崇效西法亦专且久矣,所谓富强者安在哉!”[18]第二例是河南布政使额勒精额。他也反对变革科举制度。在回奏中,额勒精额以毫无可信度的耳闻为证据,鼓吹清廷的纲纪伦常是世界上最优秀的: “昔有德国人游历中国,返其国而谓其众曰:中国之纲纪伦常,非泰西诸国所能企及,将来人心齐一,器械精良,我泰西诸国莫敢犯之。”他还施展出阴谋论的手段,说自己与胡燏棻曾在天津共事过一段时间,深知此人平日里“常存容容两可之见,易为他人摇撼”。这次立场鲜明地跳出来主张“仿行西法”,还将许多情况说得相当详细,背后一定有人在指使: “折内所陈铁路勘明道里,由直隶而湖北而湖南而江南,举其河山平野,言之详尽,历历如绘,不但胡燏棻不能悉其原委,即中国长于测算之士,亦不能如此周详,非习于游历之洋人,莫能道也。此折必由洋人授意于奸细,由奸细转交胡燏棻呈进者也,使返而问之,则胡燏棻之疏阔,将茫然而不晓也”。[19]人人皆知李秉衡的神逻辑与额勒精额的阴谋论,是在胡说八道,但朝堂上没有针对他们的批评之声。一个重要原因,是慈禧太后始终未曾明确参与到这场反思当中。与奕?和光绪皇帝明言“全由不西化之故”“宜专讲西学”不同,作为年以来的清廷政务的主持者(甲申易枢后更是唯一的主持者),慈禧太后没有就甲午年的惨败明确总结过任何历史教训。这种沉默,本质上便是一种否定。久历官场的额勒精额们,自然能够理解到这一点。 所以,甲午年的震荡虽强,却并没有能够造就一场新的改革。不但废除科举遇挫,其他主张如废驿递改邮政、废漕运改海轮、废绿营练新军等,也遭遇了相似的阻力——神逻辑与阴谋论虽然弱智,依附在科举、驿递、漕运、绿营这些旧制度上面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注释 [1](法)施阿兰著,袁传璋、郑永慧译:《使华记(-)》,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2页。 [2]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李文忠公(鸿章)全集》,文海出版社年版,第页。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三联书店年版,第页。 [4]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七十辑:《李文忠公(鸿章)全集》,文海出版社年版,第页。 [5]军机处《洋务档》,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六日。转引自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三联书店年版,第84-85页。 [6]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7]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版,第页。 [8]军机处《洋务档》,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七日。转引自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三联书店年版,第-页。 [9]康有为的《为安危大计乞及时变法而图自强呈》(又名《上清帝第三书》)也在其中。康此时的改革思想,主要得自广学会出版的西学著作和《万国公报》的政论文章。光绪皇帝也喜欢阅读这些书籍和报纸。这可能是康有为的奏折被选中的主要原因。广学会的情形,见本书前文《年:广学会改变中国》;光绪的阅读情形,见本书前文《年:皇帝开始学英语》。此外,陈炽的《请一意振作变法自强呈》(又名《上清帝万言书》)也被光绪选中。甲午年之前,翁同龢等曾向光绪推荐过陈炽的《庸书》。 [10]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三联书店年版,第页。 [11]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2]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版,第-页。 [13]据翁同龢称,胡燏棻的奏折,是由两位深谙西学的学者,浙江定海人王修植与安徽绩溪人邵作舟执笔“代作”。见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五册,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4]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版,第页。 [15]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六册,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6]参见本书前文《年:皇帝开始学英语》第三小节“光绪的思想逸出牢笼”。 [17]李秉衡:《李忠节公(鉴堂)奏议》,文海出版社年版,第-页。 [18]李秉衡:《李忠节公(鉴堂)奏议》,文海出版社年版,第页。 [19]额勒精额:《遵议各处条陈时务就不可开铁路等敬陈管见折》,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十一日,《军机处录副·光绪朝·内政类·戊戌变法项》,03///10。分别转引自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张海荣《关于引发甲午战后改革大讨论的九件折片》,《广东社会科学》年第5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oxigechenga.com/mxgctq/8451.html
- 上一篇文章: 房地产的黑铁时代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